人工智慧翻轉銀髮族居家照護

人工智慧翻轉銀髮族居家照護

許書務-
中華敏通快樂農場發展協會執行長

  • 前言

依107年3月內政部統計通報65歲以上人口約14.05%,台灣進入高齡社會,8年後為20%進入超高齡社會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也會漸漸老化,不但聽力、視力會衰退,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會伴隨上身,65歲以上老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前五項分別為: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胃潰瘍或胃病、關節炎或風濕症等。全臺有75%的老年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50%以上的老年人同時罹患兩種或多種的慢性病。然而從高齡人口組成來看,我國失能老人人口約占高齡人口的16.5%,仍有83.5%多數老人是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況,大約85%依然身體健康、活力十足,但大多數待在家中的時間多於外出時間,所發生跌倒或其他意外屢見不鮮。老人事故傷害,大多是生理機能退化及居家環境燈光昏暗,臥室、浴室有太高門檻,因此, 朝加強照明、 預防跌落摔傷、 浴室盥洗及進入廁所等安全改進設施,是當務之急。依智慧型居家照護裝置設計理念,是讓銀髮族能有平安愉快的每一天。但每個家庭裡的銀髮族情況不一樣,健康與亞健康的日常生活可以自主,且可自己外出;有些需陪伴,如沒人幫助就無法自行外出;有些整天躺在床上,須幫忙排便、 吃飯及穿脫衣物。因此,須有全面翻轉銀髮族居家照護方式,方能解除外出子女的憂慮。

運用具有電腦視覺、語音識別、統計方法、人臉與物體辨識等功能的人工智慧,載入到資通訊裝置,以解決因人力不足、耗時、全天候照護等問題,設計出人機互動的銀髮族居家安全環境。觀察銀髮族居家行動,可將導入依智慧型照護概念,其行動信息依智慧主體與人的貼近程度,可分為穿戴 、近距、遠距、雲端與物聯網等五型裝置。茲依各型解決方式說明如下 :

1.穿戴型裝置 

指應用穿戴型技術係對日常穿戴進行智慧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裝置,如眼鏡、手套、手錶、服飾和鞋等。其目的,是探索人和科技全新的對話模式,為個人提供專屬的、個性化的服務,其本質是人體的智慧化延伸。它利用感測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等資訊傳感裝置,連線行動網路,實現人與物隨時隨地的資訊交流。銀髮族大致上考慮兩個方面,一為能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整進衣服、配件中;另一為能應對多種需求與問題的行動應用程式。

然依穿戴部位不同,可劃分為頭戴式、身著式、手戴式、腳穿式四種。

  (1)頭戴式

a.眼鏡類如Google Glass Google 眼鏡

      採用虛擬實境技術,能夠實現日曆、語音、Google+、時間、溫度、

      簡訊、拍照、地理位置、音樂搜索和攝影等功能。

      b.頭盔類如LiveMap 頭盔導航

        內建陀螺儀、光感元件、語音操控以及LTE 4G網路。透過頭盔上

        顯示  的內容,使用者可以輕易實現網路規劃和定位功能。

   (2)身著式

a.上衣類如情緒感應服內層的感應晶片可以透過感應人體的體溫和

  汗液的變化來感知穿著者的情緒,並發出訊號,改變外層的顏色。  

      b.內衣類太陽能比基尼使用電傳導線將光-電流面板縫合再一起,透過

光伏薄膜帶,吸收太陽光並將能量轉化為電能,幾乎可為所有的便攜

電子裝置充電。

      c.褲子類如鍵盤褲融合藍芽鍵盤、喇叭、無線滑鼠的褲子,整合了現代

        牛仔褲和電腦鍵盤。

    (3)手戴式

a.手錶類蘋果iwatch內建Wi-Fi、藍芽功能、帶有RSS閱讀器、

16GB的儲存空間和天氣預報功能,並且能夠和iPad或iPhone手機

相連接的產品。

      b.手環類如Nike+ Fuelband手環可以記錄和測量運動量。

      C .手套類如手機外形像變形金剛的一部分,按鈕被設計在手指關節

        內側,拇指做聽筒,小拇指做話筒,即可實現通話。

    (4)腳穿式

       a.鞋類Google 智慧鞋使用GPS和LED來指明方向。鞋內建了

       一個GPS晶片、一個微控制器和一對天線。左鞋指示正確的方向、

       右鞋能顯示目前地點離目的地的距離。

b.襪類Sensoria智慧襪子透過步幅以及落地的壓力,記錄下雙腳所走

或跑的狀態和消耗的能量。透過對腳底部分的感應,可以了解自己

運動的強度。

2.近距型裝置

NFC 是一種近距離或接觸式的無線通訊技術,其使用頻段為13.56MHz,傳輸距離約0.2 公尺,傳送資料速率有106kbps-212kbps 與424kbps 三種可供選擇。由無線射頻識別(Radio F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發展而來,而NFC 元件架構比單純RFID 更為強大,包括安全晶片、NFC通訊晶片與感應天線,使得NFC 能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資料傳輸,也能夠讀取或寫入非接觸式卡片或RFID 標籤。近端的生理訊號量測裝置與資料收集裝置之間的通訊連結,可能應用之無線通訊技術包括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無線個人區域網路(WPAN)、以及無線區域網路(WLAN)等三類,技術選擇的主要考量包括其耗電量、傅輸速度、傳輸距離、及資料傳送的可靠度。

近端生理訊號有線傳輸技術,除了智慧住宅提供安全方便的生活環境,同樣地也需求有效的健康管理,所以遠距居家照護系統近端感測裝置所量測的生理訊號,如血壓值、血糖值、心電圖等,必須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將訊號傳送至使用者家中的資料收集裝置,再以這些裝置作為對外傳送的通訊閘道,將資料傳送到遠端的資料庫。目前最常使用在生理訊號量測裝置 (如血壓計、血糖計等)與資料收集裝置之間的有線通訊介面,主要包括RS-232 與USB,因為多數資料收集裝置都以電腦為基礎,而RS-232 與USB 都是電腦所具備的基本通訊介面。

3.遠距型裝置

主要用以提供銀髮族罹患慢性疾病病患的居家健康照護服務使病患在自我健康管理。將居家醫療儀器使用者每日的生理狀況,如血壓、血糖、體溫等生理訊號,經由傳輸網路傳送至中央資料庫儲存,並建立個人的生理資料庫,一旦生理訊號發生非常態的改變時,即可以發出警告訊號,進行醫療照護的處理。所以它的用途可隨時掌握銀髮族的健康情形、儲存電子病歷→便於比較病史及身體狀況變化、偏遠地區的病患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縮短醫護人員與病患的距離、節省人力、時間及資源、偏遠地區的醫療技術與水準提升、「遠距會診」最重要的效益是掌握診治的先機,讓病人及時接受適當治療,提高治癒率。

應用於遠端照護之科技設備

(1)電子儀器網路連線之行動健康護照系統

 →藍芽傳輸,手機、電腦連線下載。

 →血壓、血糖、體溫、尿量、脈膊、體重等長期數值變化,可以將數據自動回報。

(2)→居家式、社區式為主的居家健康與照護服務模式。

4.雲端型裝置

主要用意是資料透過網路得以開放、共享,加值運用。因此,它的基本特色:

  • 隨時隨地自助服務。
  • 隨時隨地用任何網路裝置存取。
  • 多人共享資源。
  • 快速重新佈署靈活度。
  • 可被監控與量測的服務。
  • 基於虛擬化技術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 減少使用者終端的處理負擔。
  • 降低了使用者對於IT專業知識的依賴。
  • 個人健康資訊雲端化,如健檢資料、健康照護資料、基因遺傳資料。

   近年衛生署已規劃建構醫療雲端照護平台,並推動三朵雲(健康雲、照護雲、醫療雲)計劃,且與電信公司積極合作,推出照護服務,未來只要連上遠端雲端運算中心,電子病歷、數值分析、診療紀錄及遠距醫療照護等,都能透過雲端運算來提供,建立更健全的醫療保健體系,達到資源、服務整合的目的,這也是智能醫療平版電腦未來軟硬體技術整合規劃上,要先預劃及克服的挑戰。

5. 物聯網型裝置

指透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資訊傳感裝置,按約定的協定,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物聯網與智能醫療服務之技術數位化後的各類醫療資訊,藉由物聯網的技術,能使有限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共用,醫院也能建置完整的平台,實現智慧化管理工作。透過即時的定位、通信系統、無線遠端傳輸等技術,醫院可以準確地將醫療設備或裝置管理、藥物管理、人員信息、醫療訊息等資訊視覺化,在這些視覺化的訊息中,醫院、醫護人員、病患、醫院各部門、醫療設備、醫療機構之間的互動將更加有效率且安全;所以該產品導入物聯網關鍵技術的成熟度,將直接影響推展智能醫療系統的成效。

結語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天表示,65歲年長者自殺死亡率更高於一般人2倍。 銀髮族自殺特性包含自殺意圖強、很少透露出自殺想法或計畫,且很多都是獨居者,加上可能原本就有身體疾病及身體脆弱,導致老人時不易存活。一旦老年人嘗試自殺,身亡的比例很高,其原因身體狀況不好、獨居、沒有親人陪伴、缺少社交生活、經濟狀況不好萌生自殺念頭,因此,銀髮族罹患憂鬱症風險也高,症狀可能包含不願意走出家門、話變少、活動力變差、睡眠不好,但可能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或身體不舒服,忽略是憂鬱的警訊,沒來得及介入就可能發生自殺憾事。面對冷冰冰的人工智慧 須發展人工同理心 讓人感覺電腦好像有同理心 陪伴照護更體貼人性化,未來應朝向具有情緒辨識、情緒展現、具有人際互動敏感度的人工智慧,都可視為人工同理心的應用,具備機器的特性,永遠不會累。所有的感受都是個人化的,特別是在病人身上。